乐博体育乐博体育

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 戴bob综合体育德慈:从清华射击队到奥运射击馆

2022-10-13 18:10:52

  戴德慈,1964级清华校友。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团委书记、建筑设计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电气总工程师。

  我在清华园里学习、工作、生活了55年,许多校园往事早已尘封。在清华大学110周年华诞到来之际,我寻找记忆并记录从清华射击队到奥运射击馆的那些事儿,谨以此献给我的清华射击队。

  1964年8月底的一天,校车把我从北京火车站清华大学新生接待站送到了学校大礼堂前。新生报到处在礼堂后面的三院,在办理注册手续的过程中,我来到一个小桌前,有位高班模样的同学问:“你喜欢什么运动?”说实在的,由于我个子瘦小(进清华时我17岁,身高1.56米,体重85斤),中学体育课跑、跳、投都不擅长,我说不上喜欢什么运动,但高中时参加过泰州市体委举办的“泰州市业余射击教练员训练班”,我觉得射击挺有意思,就问道:“有射击运动吗?”没想到接待的人说:“有!”,于是我就兴冲冲地在登记表上填上了“射击”二字。就这样,入学的第一天我和“清华射击队”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学生会能量大得很,也有高班同学邀我去航海队,我还跟她们去颐和园划过舢板,也非常有意思。但在新生系际射击比赛中,我稀里糊涂获得全校女子小口第二名,没多久就被吸收到校队训练,离开班住进校队女运动员宿舍四号楼,成为一名清华大学射击队队员。

  在射击队,我不但年龄小,个子也小。看男队员,林亘、张永治、吴涤新、金水高、戚安国、齐骢……个个都那么高大英俊;看女队员,吴佩珠、羡燕扬、石应津、范广平、祝尔乐、陈波波、陈玲娣……人人都那么飒爽靓丽。大家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系,每天下午4点半学校广播《运动员之歌》一响,它就像块磁铁一样,把我们都吸到西体育馆进行体能训练,或到位于化学馆西面的校武装部拿枪去靶场进行打靶训练。我们举哑铃、托砖头、拉荷重、折返长跑颐和园或体育学院。当我们穿上军绿色的棉服(尽管很旧),蹬上翻毛皮鞋,扛起枪,排着整齐的队列,昂首挺胸,迈着军人一般的步伐,高歌“我为人民扛起枪”或“打靶归来”行进在校园中时,那英姿那气质,非同一般清华学子,也不同于一般体育代表队队员!

  初到队里,关心我的高班队友有很多。有一位队友不时出现在我的左右问长问短,人称“小娣”。她朴实无华,直率热情。有一次,在西体育馆训练结束,我发现毛衣不见了,那是我妈用几种旧毛线头织成让我来北京御寒穿的,我自然心疼,每月享受全额助学金的我也没钱去买一件毛衣。这时,家境并不宽裕、穿着非常朴素的小娣一边安慰我,一边拿来她的毛衣执意给我穿,我拗不过她,收下了毛衣,一直穿到学校发下冬衣补助费。领到补助费后,她又带我去商场帮我选绒衣。平时队里的“家常”事,她经常一五一十讲给我听,使我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小娣”那件枣红色的毛衣依旧温暖在我的心中!

  说到教练郭九洲,队员们不分年龄与性别都称呼他“九洲”,我刚入队还叫不出口,后来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也这么称呼他了。

  在射击训练中,我最爱听他连说带比划、滔滔不绝地分析弹着点。每次拿着靶纸,听他讲解射击基本要领、分析枪的受力,讲述如何把握最佳击发时机,都觉得是一种享受!每当实弹射击时,他总是站在你身后或干脆趴在你身旁盯着你,等放完枪他先乐呵呵地问:“感觉怎么样?”,有一次等我茫然地回答“感觉动作还可以,就是枪晃”时,他说,这回主要矛盾可能不在技术……这层窗户纸一捅破,我心里明白,射击运动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怎么才能打得更好”是他的口头禅,也是我们的目标。

  他是教练,是老师,也是兄长,大家有什么问题都毫无顾忌地跟他倾诉。无数次,九洲带领全队实弹射击后现场交流,我们七嘴八舌,渐渐学会了运用矛盾论和辩证法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想清华人“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秉性可能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植入了我们的骨髓。在射击队他给我留下的永远是坚定的目标、坦诚亲切的目光、敏锐辩证的思维和坚毅与包容并存的影响力。

  1965年至1966年,为配合全军军事大比武,我队除日常训练项目外,还加了许多表演性的射击训练项目,如:骑摩托打手枪、打气球、打石灰瓶、打自动步枪等。过去一直练小口,第一次打手枪,我异常兴奋。但刚开始真不适应,一只手举枪,枪口在靶心四周晃动幅度很大,更甭说骑在摩托车后面打枪了!摩托队的杨冰、吴玉龄、常燕群、赵家佑等都是我们的好搭档,在我的眼中,摩托队员个个都很猛,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都能冲得上去,可是驮着我们一遍遍从射击地线的一端开到另一端,周而复始,真是委屈他们了,而我们却很过瘾bob综合体育,成绩也越来越好!我们曾以基干民兵身份,向来校访问的外国青年代表团进行射击表演,还参加了海淀区基干民兵空中气球射击表演。

  清华大学的“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在体育代表队同样存在。也不知是何时,我队的辅导员祝尔乐走进了我的生活。她是清华中长跑队员,也是射击队员,bob综合体育看到她总是风尘仆仆、忙忙碌碌;碰到她总要向你问长问短,关心学习与训练有无冲突,班、队两个集体习惯不习惯,家里有没来信、爸妈身体可好,最近看什么书……她语调不高、谈吐不华、待人诚恳,跟知心大姐一样。是在她和九洲的影响和帮助下,我在体育代表队加入了中国。

  她是建8的,先我毕业,她在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曾任总建筑师。几十年无论顺境与逆境,她一直是那样的低调、平和!电话中、微信里,或是温馨的问候,或是富有艺术气息的信息,她总是惦记着你!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胸襟,那就是始终关心他人;我收获到了一种情怀,那就是爱的分享;我体会到了一种工作艺术,那就是润物细无声。

  正如尔乐辅导员说的我校体育代表队员有队bob综合体育、班两个集体。在射击队期间,我参加过全校学生干部会,聆听过校党委副书记艾知生同志作的形势报告;学习讨论过张慕津副校长为全体代表队员所作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报告;也曾回电机系参加过由系党委副书记陶森同志主讲的党课。应该说在思想政治上受到了代表队和所在系两个党组织的教育和双重呵护。

  1979年后我一直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做梦也没想到,曾经是清华大学射击队员的我,居然赶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馆的建筑工程设计bob综合体育!

  记得2003年在该项目投标前,我院曾全力打拼2008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的国际竞赛bob综合体育,虽说进入前三“优秀”,但“鸟巢”成为实施方案;紧接着投标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又占先。就在我们遗憾和郁闷时,奥运射击馆国际招标开始了。当建筑师祁斌来问我咱们院这个标还投不投时,也许是出于对射击运动的特殊偏爱,我十分赞同他对我院在这个项目上的优势分析,力挺“投”!并一起找了庄惟敏院长,在他的支持和带领下,我院不仅中标,而且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作为副院长,我负责该项目的对外协调工作,并作为电气专业总负责人承担了射击馆及临时设施全过程设计与赛时技术保障。

  北京奥运射击馆含资格赛馆、决赛馆和永久枪弹库,不仅规模为历史之最,而且智能化要求高。电气设计团队与强、弱电18个子系统逐一进行需求对接,梳理技术难点,调研最新技术,研究论证设计方案,接受各方质询,内外协调无数,过程艰辛责任大。在研究北京奥组委、国际射联和BOB(奥运电视转播商)等机构关于比赛场地照明建设标准时,我们发现相关组织提出的各项指标大相径庭,有的不适合射击运动。为获得科学依据,我们和国家射运管理中心一起进行了研究,在得到可靠数据后,我们在多个标准组织之间奔走、陈述、协调,最终得到国际射联的确认和奥组委的支持,射击馆设计执行了我院建议的照明标准,提供了最佳光环境和可靠的供配电系统,经历了严格的评估和试运行,确保了赛事万无一失!北京奥组委的相关领导曾多次赞誉“清华到底是清华!”此标准后来被国家标准采纳,bob综合体育射击馆工程设计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银奖。

  曾记得2007年7月1日在建设中的北京奥运射击馆工地,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与国家射击队曾共同举办“庆七一”活动。国家射击队的队员们头戴安全帽,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射击场馆,我们一起表决心,在各自岗位,全力拼搏,“共为国旗增光辉”。我代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从射击名将陶璐娜手中接过国家射击队向我院赠送的由全体队员签名的队服,大家一起合影。悬挂在工地墙上的横幅“同洒汗水为奥运,共为国旗增光辉”,把我们与国家射击队队员们一同载入北京奥运的史册,那幸福的滋味只有参与者才拥有。

  2008年4月19日,在奥运射击馆举办了奥运赛前的 “好运北京”资格赛。为了让清华射击队的队友们先睹为快,我向项目办申请了入场资格,将比赛消息告知队长羡燕扬,她转告了北京的队友。那天,队友们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地来到奥运射击馆,我陪同大家参观了高标准的射击场馆,并一同观看了10米靶手枪、25米靶自动步枪等国际射击比赛! 当看到射击场上采用的国际最先进的电子靶计时记分系统,联想起过去我们射击训练时派人跳进靶壕人工报靶,队友们无不赞叹!

  2008年8月9日北京奥运射击比赛正式打响,那天我是作为一名保障者值守在决赛馆现场。其实,从2007年底至2008年奥运结束,我还受聘于“08办”,作为北京奥运场馆电力保障专家,连续作战去了鸟巢、水立方等十余个场馆,承担电力系统安全评估工作。回忆从清华射击队到奥运射击馆的那些事儿,责任与压力已成为过去,享受与快乐永存!

  我在清华射击队的时间并不长。我怀恋她,那是歌一般的岁月、花一般的年龄,是我刚进清华学走步的地方;我感恩她,在那里我收获了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清华人应有的综合素质,这些都影响了我的一生。

  2021年是母校110周年华诞,在筹划制订面向110周年校庆活动方案时,校友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清华校友总会在征求校友意见的基础上,拟出版专题书籍,其中有一个关于体育的专题:《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暂定名)。

  体育是我们在清华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的体育传统是清华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清华体育的环境以及文化,培养了我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也使我们对运动有了强烈的兴趣。因为体育,我们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品质、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等体育迁移价值所带来的影响。

  若有诗意藏于心,岁月从不败华年。我们热诚地邀请你,写出你和清华体育的故事。我们相信,这些感人的故事,将激励其他清华校友,特别是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更好地传承和光大清华的体育传统。

  经过一年的征集,截至2020年10月31日,征稿小组已经收到近百篇稿件,近期我们将择优出版第一辑。欢迎广大校友继续投稿,待达到一定数量后,我们将择机出版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