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博体育少儿教育少儿美术教育:从学习技巧的圈子跳出来
2024-05-17 12:48:39
乐博体育乐博体育简笔画、油画、国画、素描、创意绘画……暑假期间,许多家长都会带孩子去学习美术。比起传授知识技能明显的学科,美术对于孩子们来说,趣味性更强,功利性更弱。我们常说,学习美术可以让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提高,但是,如果美术被简约成了“绘画技艺”,就和美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当美育的重要性已基本成为社会共识,我们仍需要思考,学美术的意义是什么,美术要怎么学?
这是美术课堂上常见的情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通过一遍遍的练习和修改,甚至老师的帮助,使得线条更流畅,涂色更均匀,构图更和谐;或者增加多种综合材料,如金箔粉、羽毛、树叶等,以提高画面的丰富性;或者一群年幼的孩子在认真比对石膏像练习素描,学习比例、光影、结构等知识,一丝不苟。
画得像,画得好看,是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美术成果的评判标准。“培养个兴趣爱好,画得好的话也算是个一技之长。”谈及学习美术的目的,很多家长如是说。可是,画得像就是画得好吗?
从事多年绘画教学的姜老师说:“如果一个老师只教技巧,教出来的孩子画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那肯定不是一个好老师。”另外,专业人士提示,素描中的透视、比例、空间感、立体感等概念,对于9岁之前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很吃力的,过早培训专业技巧,可能会使孩子陷入认知混乱,反而不会画和不敢画了。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潘利国长期从事少儿美育的研究,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技能并没有那么重要乐博体育,真正要重视的是对美的认识、感受、提炼和归纳能力。“几笔一张简笔画”这样预设公式的方法,老师示范、学生效仿的办法,都只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潘利国提出,在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不妨从这几个方面衡量:自由的想象、丰富的感受、好的画面感等,还需要看离开老师后能否自主独立地完成命题创作,能否想画就能画,没有恐惧和障碍,能否画出更多不同的题材内容,这些考察的是独立思考和自主表达的能力,以及知识贯通的能力。
就少儿绘画学习而言,无论学校还是校外机构,常见的多以技巧培训为主。“我们也知道要给孩子多方面的涵养,但可能有些家长觉得,学了那么久,怎么连一只小动物都画不像,怎么身材比例都不对,他们就会觉得教得不好。”美术教育机构从业者子艺也表达了自己的苦衷。
潘利国认为,儿童绘画应该从“技能”的圈子里跳出来,导入到更宽广的知识和文化领域。他喜欢教孩子画成语、诗歌、文学和历史故事。比如画成语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同舟共济等,老师先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把成语细化成具体、完整的故事,把孩子带入到一个有画面感的情境中,接下来再学习绘画的技巧、节奏等。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成语,让孩子不仅学会画画的要领,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接受了文化知识。
崔老师曾给学生开设一节年画制作课。不同于以往“老师教一教,学生印一印,体验一下就完了”的流水线,他首先给学生设置一个任务:给你家制作一张充满个性的年画。他要求学生去调查自己的家风和家庭背景,然后把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里,“不是印一幅传统的年画了事”。
学生们最终的作品,从元素、颜色到主题完全不一样。“有的学生父母是老师,他就画一个孔子或亚里士多德;有的家人职业是医生,就做一张华佗或张仲景;还有的父母做金融行业,他做了一张巴菲特少儿教育,由于爸爸平时炒股,他说坚决不能用传统的绿色……”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令崔老师也觉得想不到。还有一个家境优渥的孩子,画了一幅冷色调的白菜,上面有一个暖色调的鸳鸯和贝壳。“他想表达的是财(‘菜’的谐音)不重要,而希望父母相爱,自己像宝贝一样被父母关心。”崔老师说,“其实体现了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美术老师不能当技工。从教学生做,到学生渴望去做、做的过程中有创造,一堂美术课包含了技艺训练、文化历史知识以及真情实感的融入,甚至还包含了心理疏导、人格的完善和提升,我觉得这就是美育的力量。”崔德政说。
少儿美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认为,学生通过学习经典美术作品,可以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学生们通过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应视为在浩瀚的人文海洋中探寻到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到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瀚海。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黏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建筑、书法、摄影等。郑勤砚担任中央美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近十多年专注于少儿美术教育实践与学科建设。她认为,少儿美术课程应该以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为起点,以艺术史贯穿课程始终,让孩子在宏大的世界美术史视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艺术,增强文化理解,形成图像识读的能力,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现实世界,在宽广的视觉艺术领域中广泛学习各门类艺术形式。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意强指出,艺术教育在中国表面上非常繁荣,但普遍存在的偏见是艺术有意思、却并非必需。他强调艺术的“智性力量”,提出艺术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与科学本为一体,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因此,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无不以其成就证明创造性源于审美综合即艺术的感悟、发现、把握与处理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教授知识点,而是培养像艺术创造者那样富有想象力地组构新知识世界的能力,或者说,通过知识学习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要面向未来,而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一定是要培养具有开阔的创造性视野的人,有极强适应性的、能进入社会各种工作结构和领域的人,具有极强的预感力和懂得如何发挥才能的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认为,“大美术”的概念是未来的趋势,这包括创意——对人类思维具有启发性的价值,实现的能力——广泛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精湛的技能。